在呼和浩特回民区,有一条不足500米的老街巷,却浓缩了北疆大地最鲜活的多民族共融图景。这里没有高墙深院,只有飘香的焙子、热气腾腾的烧麦和各族商户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宽巷子,这条以美食为媒、以文化为桥的老街,正以“舌尖上的共同体”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鲜活篇章。
一河一桥一街巷,百年烟火照团结
宽巷子的故事,绕不开扎达盖河与和合桥。清康熙年间,归化城北门外的和合桥,曾是驼铃声声的“丝茶驼道”起点。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商贾在此互市,驼队载着茶叶、皮毛与草原的奶食往来穿梭。桥头悬挂的“南迎里府客,北接外番财”对联,见证了这座边塞古城“万商云集”的辉煌。时光流转,宽巷
子的烟火气愈发旺盛。2023年提档升级后,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与霓虹灯带的现代元素交织,街边的杨老大焙子铺、铁兆义清真肉食店、万胜永酱牛肉等老字号鳞次栉比。游客漫步于此,既能触摸到“德厚堂”曹家商号的百年驼运传奇,也能在“王记元宵店”的江米凉糕中品出四代人的坚守与创新。
一店一品一文化,美食架起连心桥
“民族团结,先从胃开始!”宽巷子的商户们深谙此道。在这里,蒙古族的手把肉与回族的酱牛肉比邻飘香,巴盟酿皮和新疆烤馕共享一方灶台。老绥元烧麦馆的师傅们将传统“一两八个”的烧麦皮擀得薄如蝉翼,馅料中羊肉与大葱的比例精确到克;而“美食创新工坊”里,各族厨师联手研发出肚包肉、拉丝奶豆腐饼等融合菜品,让草原风味与中式面点碰撞出新火花。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纽带。每年“民族团结美食文化节”,各族居民带着自家拿手菜齐聚百家宴,奶皮子糖葫芦、油香馓子、糖三角摆满长桌,让食客们一边大快朵颐,一边体会着美食传承背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温度。
互嵌共生谋发展,烟火气里见真情
宽巷子的团结,藏在商户们的“混搭”经营中。回族马占光的牛肉干店隔壁,是蒙古族姑娘其其格的奶食铺子。两家不仅互相推荐客源,还合作推出“牛肉干配奶嚼口”套餐,成为网红爆款。同时,153家商户组建“宽巷子联盟”,共享供应链、共拓电商直播,年营业额突破1.5亿元。“以前各干各的,现在像一家人!”其其格感慨。这种“互嵌式”生态,让宽巷子成为共同富裕的试验田。铁兆义肉食店30年来坚持将利润的10%捐给助学基金,带动整条街的商户加入公益行列;杨老大焙子铺免费培训低收入群体,让200多名各族青年掌握一技之长。正如街口那尊驼队雕塑所铭刻的——“乐商坚韧,义利互济”,宽巷子人用行动诠释着“发展惠民生”的深意。
舌尖上的共同体,心尖上的团结路
夜幕降临,宽巷子的星光天幕下,烧烤摊升腾起缕缕炊烟,各族食客举杯畅饮。孩童举着糖酥馍追逐嬉戏,老人坐在网红打卡墙前回味往事。从驼铃古道到美食网红街,宽巷子跨越三百年的变与不变,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市井烟火中自然而然的交流交往交融——正如老辈人常说的:“人心要是宽了,巷子再窄,也能走出团结路。”
来源:民族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