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杂草丛生,垃圾随处可见;现在不仅可以散步、锻炼,累了还可以坐下来休息。和老邻居打打牌、聊聊天,既能纳凉,又能欣赏街景,非常好。”说起家门口新改建完成的口袋公园,王大娘一个劲儿地点头称赞。
小雪时节,气温骤降,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呼钢小区居住的67岁的王大娘和几位老邻居仍和平时一样如约来到了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散步、健身、带娃、聊天……欢声笑语不断。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以“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年”为契机,聚焦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深入推进城市建设品质提升行动,全面实施“城市体检”,推动城市更新,用城市“高颜值”提升群众幸福感。
打通城市“毛细血管”,让“微循环”更畅行
背街小巷作为城市道路中的“毛细血管”,连通着千家万户。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小,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回民区不断完善市政道路“毛细血管”,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今年,回民区计划实施了30条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打通新经十八路等7条断头路,对道路周边遭到损坏的基础设施进行修复,保证道路畅通。在实施背街小巷改造工程的同时,分别实施成吉思汗西街、工农兵路、阿吉拉沁路、县府街、牛街、光明大街、大学西街等七条道路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实施道路长度 935米的化工厂西路(庆凯街至县府街)、金地东巷(庆凯街至金地南巷)金地周边新建道路工程;实施振华广场U型巷锡林郭勒路至乌兰恰特西街、全长596米的提升工程;实施光明大街锡林郭勒路至果园西路长1966米改造提升工程;实施2023年海绵城市道路及雨污水管网工程。该工程新建道路长度2489.5米,配套建设路灯,雨污管网;同时建设项目所需的土方、检查井、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配电、人行道树绿化等辅助设施;实施小府路、牛街、东洪桥街雨污分流工程。
城市交通“主动脉”不断延伸拓展、“断头路”不断打通、城市主次干道实现“互联互通”……如今,在回民区,城市路网更加完善,市民出行可选择路径更加丰富。纵横交错的路网,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回民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口袋公园,让群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利用城市零星开放空间建成的“口袋公园”,已经成为市民运动休闲、文化娱乐的城市“新客厅”。在回民区,这样的“口袋公园”几乎遍布街巷。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水平,让老百姓身边的绿树多起来、美起来,近年来,回民区以区域景观提升改造为契机,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公园均衡布局、展现人文风貌特色、满足市民游憩需求”为目标打造,利用城乡边角空间,规划新建一批口袋公园、社区游园、草地街区,精心营造特色休憩空间,建设贴近老百姓“小而精”的每日休闲、锻炼的“打卡地”。
打开窗户即见郁郁葱葱,走出家门便进入园林。在去年建成庆凯游园等55处口袋公园、团结广场等2处街景花坛、优化提升呼武公路等6条道路节点绿化景观、新增绿化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基础上,今年,回民区提升改造了60处口袋公园,总面积10.4万平方米。改造提升按照“一园一风景,一园一特色”要求,根据“口袋公园”地理位置、占地面积、现有特征等多种因素,总体优化规划设计,完善公园功能,丰富绿化种类;同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还通过“补绿、增花、添彩、提景”的方式,实施了35公里绿道、200处街角节点美化工作,推动城市与绿地相融、群众与绿地互动,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实施“老旧改”,让“老”居民过上“新”生活
今年,回民区秉持打造“有温度”的社区这一理念,按照“基础改造补短板、提升改造出亮点”的思路,总投资6.4亿元,对呼钢片区、燕莎玫瑰园、咱家小区等53个老旧小区采取统一设计、集中连片、分类实施的方式进行改造,涉及改造居民楼354栋、1.88万户,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其中,呼钢小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被列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确定的全国106个“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也是首府唯一的一个试点。
为确保改造顺民心、合民意,在项目启动之前,回民区及时公示、整理、完善改造方案,社区还充分发挥“居民议事厅”等平台的重要作用,积极听取群众合理化建议,从拆除私搭乱建、粉刷楼体、增补绿地等外部施工拉升小区颜值,到更新铺设水、电、气、暖等管道设施疏通小区“血脉”面面俱到,充分保障小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由于老旧小区的居民以老年人为主,在实施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的同时,回民区还将一系列适老化改造配套设施加入其中,涵盖一站式服务大厅、老年餐厅、日间照料室、健身休闲广场、康复室、党建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图书阅览室等以及托幼用房。
补足“一老一幼”基础设施短板、全龄化活动广场、智慧化、海绵设计等“锦上添花”的设计,让“老”居民过上“新”生活,成为回民区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又一大“亮点”。
以“心”换“新”,老旧小区改造“改”出幸福新生活。“最老的小区,最新的生活”——这句话如今在回民区广为流传。
来源:魅力回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