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我是看着学校从打地基开始,到今年9月如期开学,过条马路就到学校,省去了大人孩子太多的麻烦,上班也安心!”10月25日,面对记者的采访,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一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高兴地说。
现代化的教学楼、整洁明亮的教室,多功能报告厅、体育馆、操场和容纳2000人就餐的餐厅,以及醒目的“守望相助,逐梦共远”办学理念标语……
走进这所学校,教学楼前“励学笃行 敦品共远”校训映入眼帘,就在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之际,这个刚刚投入使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迎来了首批学生。
“学校共设置1至9年级42个教学班,实行小班制教学,每班40人,目前已完成小学一年级4个班和初一年级6个班的招生。”回民区教育局局长吴海鹰介绍,学校引进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学校和呼市一中教育资源,组建管理团队、配置师资力量。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投入使用后,不仅满足片区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需求,而且促进回民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近年来,回民区始终将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来抓,立足本地实际,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回民区常住人口45.3万人,中小学在读学生4.26万人,0-6岁儿童1.85万人,现有各类学校、幼儿园112所,在编教师2790人,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学位14930个。教育布局呈现“南多北少、东强西弱”的特点。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核心是让孩子在家门口上高品质的学校。
为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回民区按照呼和浩特市“宜学城市”建设要求,结合布局规划和教育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扩容提质,先后组建了铁一中、十六中、贝尔路小学、第五幼儿园等7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和7个幼教集团,盘活了原13中和31中,带动了几所农村学校的发展。
同时,发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提出“九校七园”建设目标,即建设4所中学、5所小学、7所幼儿园。目前已启动12所校园新建、改扩建项目,已完成“四校五园”建设,新增学位4860个,预计到2025年共新增学位10560个。
今年,回民区利用名校品牌效应,对外引进优质资源,探索并实践合作办学模式,先后引进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学校和呼市一中,建成呼市一中实验学校;与内蒙古财经大学合作,共同建设财大附属学校;引进海亮教育集团共建呼市八中与太小名校共同体。
通过合作办学,建成3所“充分九年一贯制”学校,引领辐射带动区域教育实现了整体提升。
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回民区通过建立校长和教育管理干部竞聘“能上能下”机制,加大教育人才招引力度。引进优秀管理干部、教师和专兼职教研员,优化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强师计划,落实名教师、名校长、骨干教师津贴补助政策。
近5年,回民区招聘及引进教师373人,教师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89%,教师队伍逐步呈现高学历、年轻化态势。
今年,回民区面向全区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公开选聘14名副校长和副园长,他们多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同时,创新教研员选用方式,通过“双聘制”选调优秀教师充实到教研员队伍中,满足各学段各学科的配置要求,实现教研员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
此外,重点推行“区管校聘”改革,统筹考虑教师岗位结构比例、职称评定情况,对“不上讲台”“上不了讲台”的教师实行职称评定一票否决,打破论资排辈,打通年轻教师晋升通道,充分调动教师队伍积极性。
桃李芬芳果满园,砥砺奋进谱新篇。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家门口的好学校”,当前,回民区正以全力打造教育新高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来源:魅力回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