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7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教体艺〔2023〕1号)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心理教师辅导能力,提升心理个案辅导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近日,回民区中小学心理教师朋辈个案研讨活动在回民区第五幼儿园探索馆分园顺利举行。
回民区心理教研员杨莎老师为教师们提供了两个虚拟个案,引导老师们在开放、安全的交流氛围中充分表达各自对于案例的理解,同时也对同伴感受到的各种负性体验给予了共情和支持。在一问一答中完成了对个案的概念化,在重点讨论后解答了心中困惑,相互支持、彼此反馈,促进团体辅导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中初中部赵江洁老师围绕案例一进行了分析:
1.求助者“总觉得没有意思,不时用刀片割手腕”,有自伤行为,需要进行自杀风险评估,进一步了解情况,可询问如:“第一次割手腕是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疼不疼啊?”“通常什么情况下会这样做呢?”等问题,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继续提供心理援助。如自杀风险较高,不适合辅导或咨询,建议其转介到相关医疗机构。
2.求助者家庭情况较复杂,父亲有家暴行为(违法),父母关系破裂,涉及法院判决等。法律相关的问题可寻求专业的人员帮助。从已知信息可推测,父亲家暴应该不是偶然且少数的行为,还需要了解父亲是否对求助者有暴力行为,在保证求助者安全的情况下予以援助。
3.求助者在与父亲生活的日子里,感觉不安、焦躁。是发生了什么呢?不安、焦躁的是什么?或许是害怕父亲打骂自己,担惊受怕?或许是因为曾看到父亲对母亲的暴力行为,而有了替代性创伤。所以求助者是有强烈的情绪需要处理的。
4.母亲勤劳朴实,父亲暴躁。母亲的角色似乎太弱了,是一个被家暴者。反而是在求助者身上看到了善良与责任。求助者虽然内心渴望母亲,想回到母亲身边,但行动上却主动选择放弃了母亲。她像是这个家庭的“牺牲者”,承担着本不属于她的责任。
5.求助者是家中老大,为了保护妹妹,自告奋勇选择和父亲生活。是责任,也是枷锁;是亲情,也是负重。这背后是什么?也许求助者自己也不清楚,在未来合适的时机下或许可以围绕这个点做一些探讨。
铁二中米晓明老师结合两个案例进行了心理教师工作方法的梳理:
1.带着爱、关怀和体恤的心,倾听、理解、明白来访者的处境和心理感受。
2.肯定与欣赏来访者做出的努力和积极的行动。看到来访者的积极意图,比如保护妹妹的担当,给妈妈表达生日祝福的爱的能力,发现他的优势资源。
3.提升来访者对自己的觉察,尤其是家庭里学习到的一些习惯,发现他要成长的需要,比如:接纳自己感受的能力,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欣赏自己的能力,关爱自己的能力,同时了解他希望的目标。
4.鼓励接纳现实情况,负起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
5.引导学生做出改变的选择。
6.练习巩固改变成为新的自己,真诚一致,完整的人。
活动临近尾声,杨老师对本次活动的个案研讨进行了点评,强调了在个案辅导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她提出在个案督导中应关注的关键点,包括咨询技术的运用、个案进展的评估和伦理问题的处理。
正如著名哲学家尼采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金子也会黯然失色。” 我们深知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本次研讨交流不仅提升了团队成员在个案处理与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技能,还促进了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通过共研、共学、共创、共成长,激发集体智慧。让我们在专业发展的路上,感受来自同伴的温暖和力量。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各自的岗位上,用爱心、耐心和专业知识去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一盏明灯。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一定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回民区教育